201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素及经济下行压力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统计局的带领下,西区统计局适应经济新常态,不断创新调整思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5.8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89亿元,同比增长3.9%,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为0.3%,拉动经济增长0.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87.65亿元,同比增长8.7%,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为88.6%,拉动经济增长7.4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7.26亿元,同比增长6.6%,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为11.1%,拉动经济增长0.9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0440元,同比增长8.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9:84.3:14.8调整为0.8:82.8:16.3。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3.74亿元,同比增长9.2%,占GDP的比重为50.79%。
二、农业
全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75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0.80亿元,同比增长9.4%;林业产值0.17亿元,同比增长4.4%;牧业产值8.3亿元,同比增长3.1%;渔业产值0.75亿元,同比增长2.5%;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0.47亿元,同比增长4.0%。
粮食播种面积0.0556万公顷,增长0.5%;油料播种面积 0.0017万公顷,下降5.6%;蔬菜播种面积0.0152万公顷,同去年持平。
粮食总产量0.2622万吨,增长0.08%;油料产量0.0025万吨,下降3.8%;蔬菜产量0.9915万吨,增长1.6%;水果类产量0.3275万吨,增长4.3%;肉类总产量0.2174吨,增长0.8%;猪肉总产量0.1308万吨,下降0.5%;牛肉产量0.0022万吨,增长4.8%;羊肉产量0.0024万吨,增长4.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234.03亿元,增长3.9%,从主要行业看,煤炭开采的洗选业112.17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72.71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药业13.4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46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 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7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21.68亿元。
建筑业增加值1.9亿元,比上年下降9.7%。年末资质等级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个,实现总产值0.98亿元,下降50.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51亿元,增长10.5%,其中,民间投资51.8亿元,增长36.4%。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05亿元,增长53.2 %;第二产业投资47.41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投资48.05亿元,增长17.6 %。从结构看,基础设施投资18.76亿元,下降45%;产业投资44.28亿元,增长31%;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28.64亿元,增长65.9%;房地产开发投资38.1亿元,增长371.5%。
全年房屋施工面积46.80万平方米,下降0.2 %;房屋竣工面积0.0万平方米,同去年持平;商品房销售面积2.12万平方米,增长5.8 %;商品房待售面积1.27万平方米,下降28.7%。
五、国内贸易及旅游
全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6亿元,增长11.7%。按行业分,批发业2.99亿元,增长6.6 %;零售业 25.35亿元,增长12.5 %,住宿业0.36亿元,增长12.9%;餐饮业4.16亿元,增长10.5%。
全区旅游总收入17.04亿元,增长36.34%。接待旅游总人数167万人次,增长20.83%。全区旅游景区3个,星级饭店、宾馆 2 个。
六、对外经济
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5.46亿元,增长7.6%,其中:国内省外到位资金44.47亿元,下降24.4%;省内到位资金31.0亿元,增长167.2%。
七、财政、税收
全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9亿元,下降2.0%。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28亿元,增长10.0%。
全年国税组织收入1.28亿元,下降17.1%,其中,增值税1.06亿元,下降22.3%;消费税0.65亿元,下降12.2%。地税组织收入1.45亿元,下降22.3%,其中,税收收入1.32亿元,下降22.6%;营业税收入0.47亿元,下降2.0%。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普通中学7所,小学7所,幼儿园35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1456人;普通中学在校生 4824人,小学生在校生9105人,幼儿在园儿童数3200人,专任教师总数15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全年各项专利申请数70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亿元;安排科技项目5项,实现产值0.95亿元;各类科技项目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
全区拥有国内专业技术人员5405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665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馆1个,其中,区文化站1个,社区文化站32个,村文化站10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总量1.5万册。
全区拥有医院2个、卫生院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中心1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56人,其中,执业医师80人,注册护师、护士76人。年末卫生机构床位数95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98‰,产妇住院分娩比例100%。
全区拥有体育场(馆)1个,各级体育社会团体2个,全民健身路径76套,社会体育辅导站19个。全年举办了8次全民健身活动,参加活动人数2000人。
十、人口
年末户籍人口14.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0.96万人,非农业人口13.11万人,男性人口7.23万人,女性人口6.84万人。当年出生人口585人,当年死亡人口762人,年末常住人口14.96万人,城镇化率为96.7%。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05元,增长8.3%。其中,工资性收入18874元,增长3.5%;经营净收入18874元,增长 3.5%;财产性收入859元,增长19.9%;转移净收入6174元,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281元,增长10.4%,其中,食品烟酒支出7006元,增长6.8%;衣着支出1191元,同去年持平;居住支出2854元,增长6.9%;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502元,增长9.3%,交通和通信支出2574元,增长60.2%;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967元,增长3.2%。医疗保健支出1660元,增长9.1%;其它商品及服务支出528元,下降16.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3%。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85元,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8980元,下降5.7%;经营净收入3729元,增长72.7 %;财产性收入346元,增长24.1%;转移净收入1630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489元,增长7.6%,其中,食品烟酒支出4071元,增长13.1%;衣着支出483元,增长11.6%;居住支出2384元,增长4.7%;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435元,增长13.9%,交通和通信支出2145元,增长1.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956元,增长6.3%;医疗保健支出804元,增长3.3%;其它商品及服务支出210元,增长5.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4%。
全区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15190人,增长1821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3802人,增长921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652人,减少365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012人,减少463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8118人,减少50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6%。
全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0378人次,减少6321人次;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005人次,减少 327人次。
注:旅游、文化数据由文体局提供
对外经济数据由投资促进局提供
财政数据根据财政收支执行情况表取得
税收数据根据税收收入情况表取得
教育、体育数据由教育局提供
科学技术数据由科技局提供
卫生数据由卫生局提供
人口数据由公安分局提供
社会保障数据由社保局、民政局提供
主办:中共攀枝花市西区委员会办公室 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攀枝花市西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中心 网站标识码:5104030003
网站维护技术电话:0812-555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