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台背景
工业建设项目是推动西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按照传统的审批方式,一项工业建设项目从立项、设计、招投标,到开工建设,涉及14个以上的审批服务部门,审批事项纷繁复杂,整个流程顺利审批下来需要3-5个月时间。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改善西区的发展软环境,根据《攀枝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攀枝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优化工业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攀发改〔2018〕386号)文件精神,并充分吸收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区政府出台了《攀枝花市西区优化工业建设项目落地审批流程实施方案》,对工业建设项目审批流程进行精简和优化,建立健全工业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服务机制,力争将工业建设项目从登记立项到开工建设的理论审批服务时限缩减至最短30个工作日,以更好地服务企业,提高审批服务效率,适应西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重点内容
(一)概念解读。
本方案所称“审批时限”,是指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申报材料符合要求,审批部门受理、审查、出具证照或批文的时间。不含现场踏勘、专家审查、公示、中介服务、项目建设单位准备材料和整改等时间。
(二)基本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严格执行项目审批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该有的环节一个也不能省,该完备的手续一项也不能少,确保项目审批经得起检验。
2.高效便民原则。采取部分审批、审查事项前置,实行代办协办、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服务形式,提高审批效率,方便企业办事。
3.高效便民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不一概而论;坚决防止因赶工期、赶进度而草率行事、胡乱审批。
(三)审批方式。
1.加大审批事项合并办理力度。凡同一部门审批过程中不涉及前后置审批的事项,由审批部门进行合并办理。
2.积极推行并联审批模式。将同一阶段不涉及前后置的不同审批事项实行并联审批,项目单位可同步申报,最大限度压缩办理时限。
三、创新及亮点
工业建设项目落地审批流程的优化,主要依托于以下6项工作机制:
1.项目审批超前服务机制。在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区政务服务中心即组织发改、经信、国土、住建、环保、规划、消防等相关部门和有关中介机构提前介入,以超前服务联席会议的形式明确企业需提供的材料,并确定最优审批流程、最短审批时限、各方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2.项目审批全程协办机制。入驻西区的工业建设项目签订框架协议后,根据该项目的落地区域确定项目协办员。落地在工业园区的项目,由园区管委会指派协办员;落地在工业园区以外的项目,由区经信商粮局指派协办员。项目协办员全程协助项目单位办理前置手续所需准备的各类资料,并配合、协助项目单位做好各类行政审批工作。
3.行政审批一窗受理、一站服务机制。在区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工业建设项目首席接件窗口,统一受理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全流程审批各类申请材料,并分类发送至各审批职能部门窗口,进行内部流转。首席接件员督促整个项目审批进程,定期向项目单位反馈审批进度、需补充完善的资料。
4.容缺预审机制。各审批部门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逐项梳理确定可容缺审批事项、容缺时限和容缺要件,经区委编办、区政府法制办、区政务服务中心联合审定后向社会公布。具体操作方式为:在项目方完成对申报主要要件的准备后,次要条件或手续有欠缺的,各审批部门及中介机构以容缺预审的方式提前进行审查,在其作出书面承诺后,先行受理和审查,出具容缺审查意见,便于项目建设单位办理后续审批事项。容缺审查意见作为中介机构咨询、服务等的凭据,待项目建设单位在承诺时限内补齐申报材料且达到法定审批条件后,按法定程序出具正式批文或证照。除项目审查办理条件发生实质性变化外,原则上各审批部门和中介机构出具的正式批准文件与容缺审查意见应保持一致。
5.市区联动审批机制。在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审批过程中,对于审批权限不在区级的事项(如:土地出让、用地预审、土地招拍挂、征用林地、环评、安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设计施工图审查及备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工程验线审查、人防工程设计等),由区级相关部门主动与市级对口部门对接,按照快速审批流程中规定的时限完成审批。
6.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电子证照库,实行审批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减少项目单位重复递交材料。同时,项目统一使用四川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生成的项目代码办理相关手续。统一身份认证实现网上办事大厅单点登录,推进申请材料和证照电子化。
附件:1.关于印发攀枝花市西区优化工业建设项目落地审批流程实施方案的通知.doc
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7月24日
主办:中共攀枝花市西区委员会办公室 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攀枝花市西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中心 网站标识码:5104030003
网站维护技术电话:0812-5552195